First Page:
书名: 海國春秋 汪寄 著Title: Haiguo Qunqiu Sea Country Spring and Autumn Author: Wang Ji
第一回 悲歌一曲招賢士 國傾家亡出傑人
話說歷史上唐室不綱,黃巢起事,天下分崩,生靈塗炭。 接下來是五代不斷,奸佞是尚,仁義喪亡,四維既不能修,傳國又何能久?其間稍 可稱者,唐明宗後,如周太祖亦頗多善政,然皆莫能贖其前愆,是以未再傳而絕滅 。若於黃袍加體,眾呼萬歲之時,即不知如張益州之下馬同呼,豈不知以死自誓, 殺身成仁,流芳百世,豈不美於千古同稱篡逆乎!況左右皆是腹心,以綱常大義, 再三開導,豈有不依,又何至於死!如憂主弱將悍,神器終屬他人,則何不權時攝 行,而以法削鏟首亂者,仍復辟於主乎?初既不能以死辭,後又不能以權復,則是 宿謀可知。何期轉眼虛花,未數年,即有宋太祖葫蘆依樣。宋太祖既忍背世宗,宋 太宗又何必不忍背太祖?承祧之用異姓,二王之不得其死,天網何常疏漏哉!皆由 廢棄仁義、狙詐成風之所致也。
且言周自世宗駕崩,太后垂簾,太子嗣統,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羽翼已成,心腹滿佈 ,其中尤傑黠者,有王審琦、王彥升、石守信、史圭、王漢卿、郭全雲、楚昭輔、 陶谷、趙普、苗光義、李處耘、王溥、羅彥環、張令鐸、張光輔、趙彥徽、王全雲 、陳思誨、李漢超、慕容延釗、符彥卿、潘美、劉光義、王仁瞻、曹翰、劉延議、 趙廷翰、王彥超、武行德、郭進、來信、王沔等,其餘願效死力者,不可勝數。建 隆元年正月,乃使其黨假作鎮州、定州急報,皆稱北漢王約同契丹,乘喪大舉入寇 ,兵精將猛,鋒不可當。
此時舉朝聞報,驚慌失措。宰相王溥出班奏道:「北漢乃國家世仇,契丹又系宿怨 ,今聞先帝駕崩,揣度無人能御,故此戈動,乘虛而來,兵勢兇猛,誠不可輕視。 為今之計,須亟選將領兵,速行迎御,始免貽誤。臣視諸將能任此事者,非趙都檢 點不可。」首相范質道:「且待續報,再為斟酌。」王溥道:「救兵如救火,豈容 刻緩!先帝經營數年,費多少錢糧,復得城池若干。今二敵合力而來,邊關城邑, 雖有兵將,如何能守得住?邊城有失,則迎刃破竹,長驅直入,國家大事,未可知 也!」幼主持疑不定,因問學士陶谷道:「陶先生所見如何?」陶谷奏道:「王相 所見甚是。」太后道:「陶先生與王相公意見相同,自然不錯。」即命將兵符印劍 交與都檢點趙匡胤。
當下拜趙出朝,統眾往北進發,次於陳橋安營停宿。至五 鼓時,軍校又效當年故 事,擁都檢點趙匡胤著黃袍作天子,返戈回朝矣。滿朝文武,邊關將帥,俱戀爵祿 ,屈膝惟恐不及,誰念舊主恩澤、君主綱常?其間惟有二人,忠義激發,不顧身家 ,志雖未成,而節義倫理,炳炳不磨,堪垂千古。二人者誰?
一日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一日昭義節度使李筠。
那韓通系唐韓文公之後,為人正直奉公,有拔山舉鼎之勇。
周太祖愛其才氣,使為親軍,隨行征伐,功績頗多。世宗北征,加為陸路都部署; 及不豫還朝,加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因世宗駕崩,感兩朝隆寵,過於哀慟,正 成羸疾。雖臥病在家,常懷憂慮,為都檢點羽黨盤結,時時留心朝中事務。到正月 初四日,因服藥假寐,醒時已經夜深,方知朝廷使都檢點領兵,御北漢、契丹。大 驚道:「外寇事虛,趙某乃心腹之疾,兵權在手,誰能制之!」因修書,差家人飛 往家鄉,叫兄弟韓速來京。又修書往潞州淮南,勸勉李筠、李重進,共扶社稷。
五更時分,扶病上馬入朝,見著范質、王溥問道:「邊寇之信,從何而來?」王溥 道:「昨日鎮、定二州,俱報北漢結連契丹入侵。我等想北漢與國家勢不兩立,契 丹又怨先帝取彼寧、莫、瀛、易等州,今聞駕崩,故乘喪報復。昨已奏請,命趙都 檢點率眾禦敵矣。」韓都指揮道:「北漢契丹,俱恃騎兵,故每入寇,必待秋日草 豐馬劍今乃草枯之肘,焉有入寇之理?如實有寇,自應接踵報來,何以報後不聞更 有警報。揆之天時、人事,寇信必誑。深恐國家之憂,不在北漢、契丹,而在於主 幼臣強也!」范質道:「所見甚是,今將若之何?」都指揮道:「而今惟有請聖上 發旨,召檢點回朝,或先君有靈,使彼歸來,解其兵權,則無虞矣。」范質稱善未 了,忽報:「大兵到於陳橋,將士盡變,共擁黃袍呼萬歲,檢點無奈,率眾還朝, 將到矣!」范質失色,頓足道:「倉卒命將,吾輩之過也!」都指揮視朝內無可與 謀者,歎道:「事不可為矣,只有盡命報國耳!」欲回府集齊家丁,拚命平亂。出 得朝門,僕馬俱失,情知有人暗算,乃徒步疾行。
... Continue reading 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