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Should Be Free Loyal Books Free Public Domain Audiobooks & eBook Downloads |
|
安樂集 By: Unknown (562-645) |
---|
![]()
話說湖南官場,同時有三位出色人員,都是撫台眼前頂紅的人。撫臺姓黃,江西人 。三個紅人,一喚任承仁,一喚俞洪寶,一喚李才雄,三個人都是候補知縣。任承仁新 近從那裏交卸回來,撫臺極賞識他,曾經保過送部引見。俞、李二位是一直跟著撫臺, 辦過幾年文案﹔李才雄現又兼當土藥局的差使。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證明。勸信求往。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略作九門料簡。然後造文。第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第二據諸部 大乘。顯說聽方軌。第三據大乘聖教。明諸眾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時會聽眾力勵 發心。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第五明諸經得名各異。如涅槃般若經等。就法為名。自有 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時就處。此例非一。今此觀經就人法為名。佛是人名。說觀無 量壽是法名也。第六料簡說人差別。諸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自說。二者聖弟子說。 三者諸天說。四者神仙說。五者變化說。此觀經者五種說中世尊自說。第七略明真應二 身。并辨真應二土。第八顯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第九明彌陀淨國三界攝與不攝 也。 第一大門中。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 。難修難入。是故正法念經云。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 是名為失。不名利。何者。如攢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乾薪以覓水。水 不可得。無智故。是故大集月藏經云。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 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 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又彼經云。諸佛出 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眾生。二者諸佛如來 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度眾生。三者有無量德 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 有眾生繫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 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 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恒懺悔人也。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 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寔由眾生去聖 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是以韋提大士自為。及哀愍末世五濁眾生輪迴多劫徒受痛燒 故。能假遇苦緣諮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若欲於斯進趣。勝果難階。唯有 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尋眾典。勸處彌多。遂以採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昉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據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者。於中有六。第一大集經云。於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 。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聽法者作增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 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第二大智度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議中。聞法踊 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第三彼論又云。有二種人。得福無量無邊。何等為二。一 者樂說法人。二者樂聽法人。是故阿難白佛言。舍利弗目連。何以所得智慧神通。於聖... Continue reading book >>
|
eBook Downloads | |
---|---|
ePUB eBook • iBooks for iPhone and iPad • Nook • Sony Reader |
Kindle eBook • Mobi file format for Kindle |
Read eBook • Load eBook in browser |
Text File eBook • Computers • Windows • Mac |
Review this book |
---|